沙棘——民族医药的遗珠

时间 :2023-08-28   |   16339 次浏览

沙棘自古以来是藏医、蒙医的常用药。公元12世纪,杰出的藏医学家玉妥宁玛·云丹贡布在《月王药珍》的基础上,亲赴藏区各地,收集民间医药的验方,并加以研究。


还赴尼泊尔、印度等国,研习医理,吸收优秀的医学文化,撰写成举世闻名的藏医经典医著《四部医典》。《四部医典》全书共四卷,由156章组成,其中有30章较详细地记载了沙棘对人体的医疗作用。


如沙棘对呼吸系统具祛痰利肺之效;可协调肝、胃、脾、肾和心脏功能的平衡;对创伤有止痛、促进愈合再生功能;对循环系统可活血化淤。书中共有84种沙棘方剂。


公元13世纪,元朝皇帝忽必烈信奉喇嘛黄教之后,《四部医典》随着黄教传入了蒙古,沙棘也随之在蒙医中开始应用。


公元1840年,以木刻本问世的藏药学经典《晶珠本草》,也记载了“沙棘膏治肺病、破穿培根和血、转化一切痞瘤”,“沙棘果除肺肿瘤、化血、治培根病”,“对咽喉疾病有益”等。

图片



从1688年以来,先后有英、匈、德、意、瑞典、苏、日等国的40余位学者对《四部医典》进行翻译和研究,并专门设立了研究这一著作的国际学术组织“乔玛学会”。


公元17世纪,第司·桑结嘉措 (1653-1705) 编写《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》一书,并于1689年在西藏刊行。该书是《四部医典》的“标准注解本,深受后世藏医学界的推崇。它不仅为藏医学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而且成为传入西方的源本。随后即出现了英文《对西藏主要论文的评述》《西藏医学生药学与药理学论文》、《一部西藏医学著作的分析》等评述《四部医典》的文章。


清道光年间(1821—1850),蒙古学者罗桑却佩所著的《藏医药选编》一书共120篇,其中有13篇记载了沙棘的药性及在各科临床中的效果,以沙棘浸膏为伍的方剂有37种,书中更明确地确认了沙棘对胃、肝、脾、肠、痞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作用。


综合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知道,藏医药早在1200多年前,就将沙棘作为主药,并详细阐述它的性味、功能、主治,以及它的形态种类、采集加工等,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,总结出了丰富的治疗经验。


图片


沙棘在藏医药中的应用是人类最早深入地认识沙棘的实践,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医药宝库。1977年,中国卫生部将沙棘正式列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,肯定了其药用价值。


有关沙棘的大量科研工作是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的。中国四川医学院从50年代开始对沙棘进行生化成分研究,80年代中国的许多科研和医疗单位开始进行沙棘的医用研究。


图片


前苏联在沙棘的医用研究中,有146个研究单位、数千名研究者投入了这一重大项目,研究成果令人瞩目。


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,沙棘果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达到190多种,沙棘油(果油)中的活性成分也发现有103种(脂溶性维生素6种,脂肪酸22种,脂类42种,黄酮类、酚类33种)。 


图片


前苏联医学家们认为,沙棘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富含多种维生素的植物,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源(类胡萝卜素,主要是β—胡萝卜素)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维生素K1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 B2、类黄酮素、叶酸及微量元素。同时还伴生一些其他的生物活性物质,如谷甾醇、三萜烯、 脂肪酸、单宁类物质、碳水化合物、5—羟色胺、羟基香豆素等。


资料来源:

《神奇的沙棘》中医古籍出版社